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心房粘液瘤二例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15 09:54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心律失常 粘液 杂音 舒张 心房粘液瘤 来源:爱爱医论坛

【病例介绍】

【例1】:

【主诉】

女性,41岁,因阵发性心悸、气促伴胸闷1年余,咳嗽1周,于1988年1月4日收住院,

【体格检查】

查体:体温37.7℃,脉搏70次/min,血压14.5/10kPa,神清,口唇无紫绀,两肺呼吸音稍粗,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及各瓣膜区未听到病理性杂音,肝脾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纤颤。

【临床诊断】:

①上呼吸道感染;②心律失常:房颤原因待查。

【治疗】

给予青霉素抗感染,异搏定纠正心律失常及对症处理后,上呼吸道感染好转,发现心律失常呈多变、易变性,住院半月,多次心脏听诊(卧位),除心律失常变化无常外,未听到病理性杂音。1月18日发现心尖部有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改变体位后,杂音性质随之改变,以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为主,时而出现舒张期杂音,杂音间断出现。杂音出现时,患者感到心悸,否认风湿病史。X线胸片检查:左、右心室腔增大,心脏呈普大型改变,提示: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稍增大,左房内见2.9cm×2.6cm增强光团随心脏舒缩移动于二尖瓣口及左房之间,提示为左房粘液瘤,转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消失。

【例2】:

【主诉】

男性,37岁,心悸、气促、脸色灰白及进行性消瘦月余,于1991年7月26日收入院。

【现病史】

患者1月前因剧烈运动突然心悸、气促、眼前发黑而倒地,经休息后逐渐好转。以后,脸色一直灰白,常有心悸、气促,活动时加重,体重进行性下降。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风湿病史。

【体格检查】

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6/10kPa,神清,脸色苍白,口唇中度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听诊无异常,心前区无隆起,心尖部未触及猫喘,心界不大,心率76次/min,律齐,左2~3肋间可闻Ⅲ~Ⅳ级舒张期杂音,性质随体位改变而改变,肝肋下2指,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

肝功能化验正常。

B超提示肝大

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腔内径增大,于右心房内见约6.9cm×7.9cm团状回声,边界清楚,其蒂附着于房隔顶部,该团块随心脏舒缩活动于右房室腔,舒张期可见团状物嵌顿于三尖瓣口,各瓣膜形态及活动正常,提示右房粘液瘤。

【治疗】

转北京航天部中心医院外科手术,摘出肿物重248g.

术后病理诊断:右房粘液瘤。

【讨论】

心腔内粘液瘤是一种由间叶组织发生的低度恶性原发肿瘤,其好发年龄30~60岁,粘液瘤可迅速增大、恶化。其病理过程是堵塞房室口,使血流受阻,形成急性或慢性循环障碍,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肿瘤脱落到周围动脉形成栓塞、偏瘫,甚至猝死。所以,心腔内粘液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有文献报道,由于手术延误病死率占80%.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外科手术[1].即使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或伴有心力衰竭甚至休克不易控制,也不应迟疑,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报道[2],本组2例确诊后立即转院手术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文献报道,左房粘液瘤多见,占75%~90.6%,右房粘液瘤占5.9%,国外报道为17.5%~25%[3],其临床表现100%有心悸、气促。反复出现昏厥占54.5%,多发生于坐或立位,改变体位,症状缓解。主要的体征:左房粘液瘤心尖部闻及舒张期隆隆性杂音者占100%,有收缩期杂音者占63.6%,81%病例心脏杂音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呈间断性出现,坐位或立位时出现,卧位时消失。X光照片显示肺瘀血,或肺静脉高压占63.6%,心影为轻度或中度增大。心电图:房颤、多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占27%,窦性心动过速占45%.例1心律失常呈多变、易变性,手术摘除粘液瘤后,心律失常消失,说明心律失常是由左房粘液瘤所引起的,与文献报道相符。右房粘液瘤少见,本组的右房粘液瘤重为248g,较少见。由于粘液瘤堵塞三尖瓣口而引起类似三尖瓣区听到舒张或收缩期杂音,随体位改变而改变。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其简便、无创,且特异性、准确性高[4],不仅可以观察到心腔内粘液瘤的团块影像,测量其大小,而且可观察其活动度或附着情况,确定肿瘤蒂的位置,彩超可以观察肿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利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病例来源:爱爱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