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儿科病例 >

小儿蜂哲伤诊治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4-05-15 10:10 类别:儿科病例 标签:皮肤 蜂哲伤 毒汁 毒刺 刺针 来源:爱爱医

蜂哲伤的病人,各有特点。

1.10岁男孩,1周前曾蜂哲伤大腿,因发热,局部红肿就诊,急诊有休克,收入PICU后出现肾功能不全、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局部出现脓肿,后行切开引流,痊愈出院。

2.8岁男孩,多部位蜂哲伤,出现休克,外院抢救成功后转入我院急诊,发热,血象显著升高,血生化提示肝酶、心肌酶等显著升高(CK 1300IU/L,CK-MB 97IU/L,ALT 500+IU/L),肌红蛋白 376ng/ml。予抗感染、抗过敏、保心、保肝、水化碱化等治疗后好转回当地医院。

3.5岁男孩,多部位蜂哲伤,出现昏迷,转我院急诊,予抗炎、抗过敏等综合治疗后好转出院。

容易出现问题:

1.只注重休克、脏器损害等治疗,不注意局部病灶处理,比如毒刺拔除、用药等。

2.只注重休克处理,以为休克期渡过后即安全,忽视后期出现感染、横纹肌溶解、多脏器损害等严重情况。

注意问题:

1.仔细讯问毒蜂类型,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蜜蜂、蚁蜂、细腰蜂及丸蜂等。蜂尾均有刺器和毒腺。黄蜂常巢穴栖居于山林树丛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窗外房檐下,喜群居,往往集体飞翔,如在有蜂栖息的山区树林中行走、劳动或戏弄蜂巢时,黄蜂常蜂拥而上,蜇伤露出部位的皮肤。

2.蜂尾的毒刺和蜂体后数节的毒腺相通,蜂螫人时毒刺刺入皮肤,随即将毒汁注入皮肤内。

根据蜂种类的不同,其毒汁的成分也不完全一样,如蜜蜂分泌的毒汁有两种:一种是由大分泌腺分泌的酸性毒汁,主要成分为蚁酸、盐酸、正磷酸等;另一种是由小分泌腺分泌的碱性毒汁,含有神经毒。以上这两种毒汁均含有介质和抗原性物质。据测蜜蜂毒汁中含有组胺。

黄蜂的毒汁毒性更强,除含有组胺外,还含有5-羟色胺、胆碱酯酶、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和蚁酸,故刺入皮肤后释放出的毒汁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变态反应。蜜蜂雄蜂无毒性,不蜇人,雌蜂尾部有毒刺和毒囊,是由产卵管发育而来,用来产卵和自卫,但在交尾后退化失去蜇人的功能。工蜂螫人,尾部的刺针呈管状,顶端有倒钩和毒囊相连,蜇人时刺针刺入皮肤常越刺越深,离开皮肤时刺针常折断在皮内。

3.黄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冲洗,以中和毒液。

蜜蜂的毒液为酸性,伤口可用苏打、氨水、肥皂水及碱水等冲洗。出现全身症状的严重病人应去医院治疗。

4.蜂尾的毒刺和蜂体后数节的毒腺相通,蜂螫人时毒刺刺入皮肤,随即将毒汁注入皮肤内。根据蜂种类的不同,其毒汁的成分也不完全一样,如蜜蜂分泌的毒汁有两种:一种是由大分泌腺分泌的酸性毒汁,主要成分为蚁酸、盐酸、正磷酸等;另一种是由小分泌腺分泌的碱性毒汁,含有神经毒。以上这两种毒汁均含有介质和抗原性物质。据测蜜蜂毒汁中含有组胺。黄蜂的毒汁毒性更强,除含有组胺外,还含有5-羟色胺、胆碱酯酶、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和蚁酸,故刺入皮肤后释放出的毒汁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变态反应。

蜜蜂雄蜂无毒性,不蜇人,雌蜂尾部有毒刺和毒囊,是由产卵管发育而来,用来产卵和自卫,但在交尾后退化失去蜇人的功能。工蜂螫人,尾部的刺针呈管状,顶端有倒钩和毒囊相连,蜇人时刺针刺入皮肤常越刺越深,离开皮肤时刺针常折断在皮内。

病例来源:爱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