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儿科病例 >

病例报告:点头拥抱样抽搐

发布时间:2014-05-24 15:01 类别:儿科病例 标签:发作 婴儿 痉挛 脑外伤患儿 来源:爱爱医

【一般资料】

患儿女,6个月

【主诉】

点头拥抱样抽搐发作20天

【既往史】

患儿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呈点头拥抱样,具有成串发作特点,4~6次/天,20~80串/次,伴意识丧失;发作间期精神尚好,白天发作频繁,夜间发作少。无发热及吐泻,曾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特殊治疗。

18天前来我院门诊求治,脑电图检查示两侧导联可见频繁爆发、少许阵发中至高幅不规则尖棘慢波、多棘慢综合波。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拟诊婴儿痉挛症,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2 ml,bid)治疗,效果不理想。3天前患儿发热,体温38.6℃,予退热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伴少许咳嗽,流涕;抽搐稍有减少,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羊水多,有污染,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2700 g。既往体健。其母孕期体健,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6.0×109/L,N 34.2%,L 56.8%,Hb 104 g/L。尿常规:镜检白细胞0~2个,余阴性;便常规未见异常。

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乙肝五项正常;血氨、血乳酸正常;C反应蛋白(CRP)16.5 mg/L。Ig系列均正常;CD系列:辅助性T细胞亚群48.7%(稍低于正常),余均在正常范围。

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均未见异常。

EB病毒抗体(协和医院)均阴性;TORCH抗体(协和医院)风疹病毒IgG抗体1:20,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余未见异常。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93.59 mg/L,达有效范围。

尿筛查:轻度乳酸尿伴酮性双羧酸尿,考虑是应用丙戊酸钠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可能性大。

【入院查体】

体温 37℃, 神志清,精神好,发育正常。头围41 cm,前囟平软,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肿大。神经系统检查:眼睑闭合有力,眼球运动灵活到位,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咽反射正常引出。头不能竖起,后滴状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引出,踝阵挛阴性。角膜、腹壁反射正常引出。颈软,布氏征、克氏征阴性,双巴氏征阴性,痛触觉粗查存在。

【辅助检查】

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心电图正常。

头颅MRI示:前纵裂偏右,透明隔显示欠清。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略宽(图1)。

脑电图示:两侧导联可见频繁爆发、少许阵发中至高幅不规则尖棘慢波、多棘慢综合波。24小时脑电图:两侧导联可见爆发中至高幅不规则慢。

Gesell测查综合评分46(智力属中度低下);其中适应性能力27(重度低下),大运动能力36(重度低下),精细动作能力44(中度低下),个人社交能力37(重度低下)。

眼科会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患儿头孢孟多0.3 g、bid ,静点治疗呼吸道感染;醒脑静0.2~0.6 ml/kg静点营养神经。感染控制后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50 IU/d, 静点14天)控制癫痫发作;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经上述治疗21天,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诊断】

婴儿痉挛症

【分析讨论】

该患儿特点为6个月女婴,病程20余天;以反复性发作性无热抽搐为主要表现,呈点头拥抱样发作,具有成串发作特点,伴意识丧失。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经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脑电图示高峰失律,考虑婴儿痉挛症诊断成立。

婴儿痉挛症,是婴儿时期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是由英国儿科医师韦斯特(West)于1941年首先提出,故又称为West综合征。患儿多在1岁内起病,4~7个月是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婴儿发病率为1/3000~1/4000。

【发病原因】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隐源性、症状性两种类型,其中隐源性婴儿痉挛病因不明;症状性婴儿痉挛是指有明确脑部病损或代谢异常,其中出生前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脑发育畸形、染色体异常、宫内发育迟缓、结节性硬化、代谢因素、感染等。出生时的病因包括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等。生后的病因有感染、脑外伤等。结合本例患儿分析病因如下。

围产期脑损伤 本患儿有羊水多并污染史,虽无明显窒息史,但应考虑存在围产期缺氧引起宫内窘迫可能,此类原因可引起生后症状性癫痫。

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此患儿为小婴儿,早期出现频繁癫痫发作,结合头颅MRI示前纵裂偏右,透明隔显示欠清,应考虑脑先天发育异常,可进一步随访观察。

宫内感染 母孕期TORCH感染可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生后出现癫痫发作、智体力发育落后等。患儿血TORCH结果回报风疹病毒IgG阳性,巨细胞病毒IgG阳性,需注意宫内感染的可能。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患儿系小婴儿,早期出现频繁癫痫发作,但患儿病前营养发育尚好,入院后血生化无低血糖、酸中毒表现,血氨、乳酸正常,故诊断依据不足,结合尿筛查结果可进一步除外。

【临床特征】

本病临床特征有特殊形式的肌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不全或迟滞,及脑电图高峰失律表现。婴儿痉挛症的肌痉挛发作有屈曲型、伸张型与混合型3种发作形式,其中屈曲型发作占68%左右,为最常见的典型发作形式,表现为突然两侧对称性全身肌肉痉挛,同时有点头、弯腰、四肢屈曲、躯干前屈,每日可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每次有数串至数十串发作,并常伴有意识障碍。

约90%的痉挛患儿存在 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一般在初发时有60%~70%的患儿智力低下,满2岁时可增加到85%~90%。发病后,患儿出现发育停滞,其智力和运动功能均显著落后。患儿表现笨拙、淡漠、不会笑、不认人、不会抬头和坐立等。

脑电图各导联出现杂乱的 1~3 Hz高波幅慢波,阵发性爆发极高波幅的棘波、 尖波、 棘(尖)慢综合波、 多棘慢综合波及棘节律,表现为不对称,不同步,称为高峰节律紊乱。本例患儿从临床表现到脑电图特点均符合婴儿痉挛的典型表现,故诊断成立。

婴儿痉挛症尚需与一些婴儿期引起癫痫的疾病相鉴别,如婴儿良性肌阵挛性癫痫、大田原综合征及早发型林-戈(Lennox-Gastaut) 综合征等。

【治疗】

目前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及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包括:① 激素治疗,我国和美国将此作为治疗的一线药物;② 抗癫痫药物治疗,我国多采用丙戊酸、 氯硝基安定或硝基安定,日本以唑尼沙胺作为一线药物,欧洲国家以氨己烯酸作为一线药物;③ 其他药物治疗,大剂量维生素 B6、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

饮食治疗包括:① 酮膳治疗,目前在国内应用很少,国外学者认为疗效较好;② 特殊饮食,如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此外还有外科手术治疗及迷走神经刺激术等疗法。本例患儿经ACTH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预后】

本病预后较差,据里科宁( Riikonen)对芬兰214例患儿平均 25年随访显示,有31%的患儿死亡,其中 1 /3于3岁前死亡,61%于10岁前死亡。生存者中,仅36%发作完全停止,23%可进入普通中、小学校学习。由严重脑畸形、颅内感染及结节性硬化引起的婴儿痉挛症患儿预后更差。本例患儿的预后情况尚有待于长期随访的结果。

病例来源:爱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