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维生素D与慢性肾脏病

发布时间:2014-07-23 17:11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患者 维生素 浓度 骨化 维生素D 慢性肾脏病 来源: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文章作者:张瑜凌 陈靖


维生素D是调节骨矿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由于肾脏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的不足反过来加重了CKD。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调节骨矿物质代谢外,维生素D还具有调节免疫、维护心血管健康、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本文就近期关于维生素D在CK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维生素D的合成及代谢


人体可从食物中获得部分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但大部分维生素D都是皮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的。皮服中的7-脱氢胆甾醇和8-脱氢胆留醇通过光解作用生成前维生素D3,后经热异构化生成维生素D3。


维生素D3首先在肝脏经25羟化酶(CYP2R1)作用下转化为羟胆固化醇[25(OH)D3],该过程较为缓慢,需5~7d。25(OH)D3的正常血清浓度为5~80ng/ml,半寿期为15d。


血液中25(OH)込的浓度随维生素D摄人的增加而增高,且与活性维生素D的水平息息相关。血液循环中大多数25(OH)D3都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相结合,DBP可被肾小球滤过再经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在近端肾小管25(011)込经la羟化酶(CYP27B1)作用生成l,25(OH)2D3(骨化三醇),最具生物活性,也称活性维生素D。l,25(OH)2D3的正常血清浓度为16-65pg/ml,半寿期为4?7h。


维生素D细胞作用机制


l,25(OH)2D3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基因调控和非基因调控两条途径介导的,前者指与细胞质中维生素D核受体(nVDR)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核内,作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发挥靶基因调控作用;后者是指与细胞膜上的维生素D膜受体(mVDR)结合,通过细胞中非基因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


基因调控途径


nVD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其介导的基因调控作用需数小时。l,25(OH)2D3与nVDR结合后,可促进nVDR与共激活因子视黄酸受体(RXR)形成异二聚体(VDR-RXR),进而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即维生素D反应元件(VEREs)相结合,与共刺激因子或共抑制因子协同作用,促进或抑制相关基因转录,从而影响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非基因调控途径


mVDR介导的非基因调控作用所需时间极短,通常为数秒到数分钟。这种非基因调控与激酶、磷酸酯酶、磷酸肌醇、胞质内Ca2+浓度、环磷鸟苷信号通路有关。目前认为非基因调控效应可能对nVDR介导的基因调控效应起协同和辅助作用。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l,25(OH)2D3通过作用于小肠、肾脏和骨骼等靶器官调节血钙、血磷浓度。l,25(OH)2D3在小肠可促进上皮细胞对钙、磷的吸收,通过诱导顶端钙通道(TRPV6和TRPV5)、钙结合蛋白、ATP酶、钙泵及Na+/Ca2+交换子的活性和(或)表达增加韩的转运。


l,25(OH)2D3在肾小管可抑制la羟化酶合成,激活24羟化酶,协同甲状旁腺激素(PTH)对钙的重吸收作用,促进TRPV5、钙结合蛋白、钙泵等介导的跨上皮钙转运功能。


此外,1,25(OH)2D3还可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质吸收,使旧骨质中骨盐溶解,骨钙、磷释放人血升高血钙、血磷浓度;1,25(OH)2D3也可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及骨盐沉着。


除调节骨矿物质代谢外,维生素D还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抗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缓解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


当普通人群血液中25(OH)D3浓度 32ng/ml时,即出现PTH升高及骨密度下降,因此从抑制PTH合成及分泌的角度出发,血液中25(OH)D3浓度15-30ng/ml寸被定义为相对不足,浓度在 15ng/ml时被定义为缺乏, 5n^ml则为严重缺乏。


CKD患者普遍存在25(OH)仏的缺乏。一项关于1026例未透析CKD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血25(OH)D3水平与患者GFR呈显著正相关。


美国一项单中心研究显示,71%的CKD3期患者和83%的CKD4期患者均存在25(OH)D3偏低,97%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D3血浓度低于理想水平。


判断l,25(OH)2D3缺乏的标准为血清浓度低于22pg/ml。CKD患者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血清l,25(OH)2D3浓度下降,CKD3期患者约32% l,25(OH)2D3缺乏,在CKD4~5期非透析患者中1,25(OH)2D3缺乏的比例则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普遍用血清25(OH)D3作为判断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指标,而非1,25(OH)2D3。


一方面,由于l,25(OH)2D3半寿期短,血液中浓度不太稳定,且检测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由于1,25(OH)2D3可在肾脏以外其他组织局部产生,当患者血液中25(OH)D3呈现轻~中度缺乏、甚至伴PTH上升时,1,25(OH)2D3仍可维持在正常水平,故目前认为1,25(OH)2D3不能很好反映维生素D代谢倩况。


CKD患者25(OH)D3缺乏的主要原因包括:较少接触阳光导致皮肤合成减少、饮食限制导致摄人减少、蛋白尿导致25(011)03及钙结合蛋白流失增加等。


近年研究发现,CKD患者肾小管中Megalin表达下降也是25(OH)D3缺乏的重要原因。Megalin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可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的胞吞作用,在25(OH)D3重吸收以及转化为生物活性形式1,25(OH)2D3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KD患者1,25(OH)2D3浓度降低最重要的原因是let羟化酶合成及活性下降,这主要与肾单位毁损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升高有关。


FGF-23是一种由骨骼分泌的激素,与辅因子klotho协同可抑制la羟化酶的活性。此外,CKD患者25(0H)仏缺乏导致la羟化酶底物不足也是l,25(OH)2D3生成减少的重要因素。


由于CKD患者肾脏lot羟化酶活性下降,故1,25(OH)2D3的生成更大程度依赖于血中25(OH)D3浓度,即25(OH)D3的补充可使透析患者血l,25(OH)2D3浓度恢复正常。


因此,25(OH)D3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维生素D7JC平的最好指标,国内外各种CKD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治疗指南上也建议监测和纠正CKD患者血25(OH)D3水平。


CKD患者维生素D治疗


KDIG0指南建议成人CKD3期,小儿CKD2期即应开始监测血钙、血磷、PTH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水平,CKD3~5期患者建议检测其25(OH)03水平;


对存在25(OH)D3缺乏的CKD3~5期患者,建议纠正其25(OH)D3水平,治疗措施同普通人群;


CKD3~5期的患者,如血清PTH水平长期高于正常值上限,并存在持续性的上升,建议使用骨化三醇或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VDRa)治疗;


透析患者血清PTH水平建议控制在正常上限值的2~9倍;若患者存在高磷血症的同时,持续或反复出现高钙血症,则应控制含钙的磷结合剂及骨化三醇或VDRa的使用剂量。


维生素D与CKD进展


临床研究


蛋白尿是导致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NHANESIII)研究(参与人数15068)发现,普通社区人群血清25(0H)化浓度小于12ng/ml、20ng/ml、32ng/ml的比例分别为3.7%、22.2%和62.7%;老年、女性、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偏大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偏低的人群25(OH)D3缺乏较其他人群更为普遍;


约11.6%的调查对象存在蛋白尿,对年龄、性别、民族、吸烟与否、BMI、肾功能等多种因素进行校正后,普通人群中血25(OH)D3浓度与蛋白尿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相关性减弱,但仍存在;这些结果均提示在普通社区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Agarwal等人选了220例CKD3~4期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采用帕里骨化醇(平均剂量9.5pg/w)进行干预,以安慰剂作为对照,使用试纸法测定蛋白尿,结果发现干预组有51%患者出现尿蛋白减少,而对照组仅25%。


Szeto等报道的一个小样本、非盲、无对照的临床研究中,予10例确诊为IgA肾病(IgAN)、使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醒固酮系统(RAAS)类药物仍有持续蛋白尿的患者骨化三醇治疗,干预剂量为0.5fug,2次/周,持续12周,结果发现患者尿蛋白均出现了中度下降(尿蛋白/肌酐在6周内从1.98±0.7g/g降至1.48±0.8g/g),血压及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


其他临床研究也相继证实蛋白尿患者使用帕里骨化醇1ug/d可导致尿蛋白显著下降,同时下调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患者内皮功能、血压、PTH、eGFR等指标无明显改变。


Liu等报道的非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50例病理证实患有IgAN、尿蛋白 0.8g/d且接受阻断RAAS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骨化三醇,0.5网,2次/周)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其他新治疗),随访48周后发现,对照组患者尿蛋白较基础水平增加了21%,干预组尿蛋白较基础水平降低了19%,该研究中未发现两组患者有eGFR和血压的改变。


然而,在Lambert等报道的一项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281例糖尿病肾病、CM)2-4期、已应用阻断RAAS治疗的患者,分别接受1ug/d帕里骨化醇、2ug/d帕里骨化醇及安慰剂治疗。


若以尿白蛋白/肌酐作为指标,各种治疗降蛋白效应无明显差异;若以24h尿蛋白定量作为指标,2ug/d帕里骨化醇组有明显的尿蛋白下降,同时伴血压下降(0~10mmHg)和eGFR的降低[(0~6ml/(min.l.73m2)],撤药后血压及eGFR均恢复至原水平。


总之,有关维生素D治疗对于CKD患者尿蛋白、肾功能及疾病进展的影响还需要更大样本、更深人的临床研究。


CKD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据统计透析患者冠脉病变的发生率约40%,左室肥厚的发生率约75%,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透析患者总死亡数的50%以上。


对年龄、性别、种族、是否患有糖尿病等多种因素进行校正后,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较普通人群高出10?20倍。


鉴于CKD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Shoji等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维生素D,结果发现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维生素D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改善CKD患者心血管疾病,但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基础研究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维生素D对肾小球足细胞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足细胞是肾小球基膜外高度分化的终末期上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足细胞损伤(包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凋亡是导致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Kuhlmann等发现在5/6肾切除的大鼠模型中,使用l,25(OH)2D3干预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明显降低,且足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减小,足细胞损伤的早期指标表达下调。


Zhang等研究显示,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帕里骨化醇或度骨化醇治疗20周能明显减轻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减少足细胞丢失,恢复足细胞合成裂孔膜蛋白如nephrin、肾病样蛋白(Neph-1)、紧密连接蛋白(ZO-1)、FAT-1和a辅肌动蛋白4(a-actinin4),抑制足细胞足突融合。


目前认为维生素D对足细胞的保护机制与抑制RAAS、抗炎症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有关。


研究发现,l,25(OH)2D3通过干扰环磷酸腺酐(cAMP)信号通路直接抑制肾素基因翻译。在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及足细胞中l,25(OH)2D3通过阻断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紧张素原表达。


VDR及la羟化酶基因缺陷的小鼠可出现高肾素血症,肾脏及其他组织中肾素及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升高。在正常小鼠中,维生素D缺乏可刺激肾素合成增加,予1,25(OH)2D3治疗得到显著纠正。


另外Wang等证实度骨化醇能下调肾素及AT1RmRNA表达,同时上调podocin、Wilms瘤抑癌因子(WT-1)的表达,故抑制RAAS是维生素D保护足细胞的重要机制。


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常伴糖代谢紊乱。deBoeJ45:报道MHD患者短期应用维生素D即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并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灵敏度,改善胰岛素抵抗。


动物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大鼠可出现胰岛素分泌减少,予单次皮下注射维生素D后,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明显改善。


此外,与野生型小鼠相比,VDR基因缺陷小鼠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胞内胰岛素mRNA表达均下降,血糖上升。以上研究均证实维生素D具有调节胰岛素合成、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维生素D还具有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作用,这主要通过微生物识别肽(如Toll样受体)来实现。Selvamj等研究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oll样受体复合物,同时上调VDR和la羟化酶的表达,导致胞内生成1,25(011)203与VDR结合,诱导产生cathelicidin(—种抗菌肽),从而杀灭结核杆菌。


l,25(OH)2D3也可以是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因子,在体外培养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帕里骨化醇可通过VDR介导下调NF-KB表达,进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小结:


维生素D除了经典的调节骨矿物质代谢外,还具有抑制肾素释放、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等多重作用,尤其在CKD患者中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这不仅对延缓C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会成为今后肾脏疾病治疗的新突破。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第22卷第6期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