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临床罕见的肠壁囊样积气症合并感染病例

发布时间:2014-05-15 09:48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腹痛 患者 黏膜 囊肿 肠壁囊样积气症 来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易烽明 黄梅芳

肠壁囊样积气症是指肠壁的浆膜面、特别是肠系膜附着部或者肠系膜出现若干大小不一的充满气体的囊状物,临床较少见。肠壁囊样积气症是指任何部位的胃肠道,在粘膜下或浆膜下有气体形成囊样积气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可见于成人及儿童。国外报道例数较多,国内较少见,曾有十余例报道,多数伴有幽门梗阻及气腹,现报道我院收治的一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43岁,

【主诉】

"上腹痛伴发热9 d"于2011年11月7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9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右上腹痛,体温最高达39.0℃,伴腹胀,便后腹痛无缓解。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无咳嗽咳痰。于社区医院就诊予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5 d后,病情未缓解。

【既往史】

患者否认结核、血吸虫、肿瘤、手术等既往史。

【体格检查】

体温38.5℃,脉搏10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3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上腹触诊腹腔肠管较硬,腹壁和肠管未及肿块或结节,腹壁无肌卫,无压痛、反跳痛。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WBC 21.8 X 109/L,N 83.8%;CA-125 73.89 U/mL;CRP 196.3 mg/L;ESR 104 mm/h粪便常规+潜血(-);粪便培养(-)。

腹部立位平片示右上腹部分肠管积气;

上腹部彩超示右上腹可见一长条稍强回声光团,大小约5.0 cm×1.1 cm,周边可见前后直径最大约0.4 cm的液性暗区;

腹部CT平扫加增强示升结肠充盈缺损,结肠肝曲肠管结构不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显著,内见气体影,周围可见团片状模糊影伴腹膜增厚(见图1);

(图1 腹部CT平扫加增强示升结肠充盈缺损影)

结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肝曲数个半球形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呈透明状(见图2)。

(图2 电子结肠镜示升结肠-肝曲黏膜隆起)

【初步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诊断为肠壁囊样积气症(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并感染。

【用药治疗】

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25 g tid、奥硝唑0.5g bid治疗一周后,患者腹痛、发热好转,实验室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出院3个月后复查结肠镜肠示肠气囊肿消失。

【讨论】

肠壁囊样积气症好发于成年人,以小肠为主要发病部位可局部或广泛发生,一般无症状,偶可见诱发性肠梗阻和腹腔积气,表现为间断或持续性腹痛。肠壁囊样积气症可作为原发性疾病,亦可继发于消化性溃疡、肠扭转、胆囊结石等疾病,以继发性多见。

肠壁囊样积气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学说、细菌学说和肺病学说。细菌学说是指各种因素引起梭菌属、肠杆菌属定植于肠黏膜下层,代谢产生大量气体聚集于黏膜下层和淋巴管,导致肠壁囊样积气症发生。本例患者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复查结肠镜肠示肠气囊肿消失,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学说相关。

刁红亮等对153例肠壁囊样积气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体重减轻、腹泻,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膜炎、肠扭转、肠出血性坏死和肠穿孔。肠壁囊样积气症的诊断手段主要为X线钡餐、结肠镜、CT、超声内镜等。X线钡餐可见圆形充盈缺损位于肠腔外缘;结肠镜可见肠黏膜表面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隆起,透明或半透明状,可密集或散在分布;CT可见肠气囊肿内充满气泡,可与肠腔内气体、黏膜下脂肪鉴别;超声内镜可见肠气囊肿病变区蜂窝状混合回声病灶,其内有管状无回声区。

无症状的肠壁囊样积气症患者无需治疗,出现临床症状或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可采用氧疗或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肠扭转等,则需外科或内镜干预治疗。尚惺杰等应用内镜下无水乙醇联合高压氧舱治疗11例肠壁囊样积气症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气囊肿减小或消失,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此疗法可用于肠气囊肿直径大于0.8 cm不适合单纯活检钳夹破的患者。

综上所述,肠壁囊样积气症为一种临床少见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内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需依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抉择。

病例来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易烽明 黄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