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最容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热

发布时间:2018-09-27 22:00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 来源:医学论坛网

        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也日趋多见,其中“药物热”是抗生素最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之一。药物热的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不但影响着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甚至直接决定了疾病的预后。

        一、常见吗?

        由于抗生素的半抗原性,许多抗生素都有较高的药物热发生率。

        一项纳入39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研究显示,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7天后,有51例患者(13%)发生了药物热,其中,青霉素类引起药物热的频率最高,达17%,其次为头孢噻肟15%,头孢唑肟14%,头孢匹林10%,头孢呋辛8%,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较少见。

        由于免疫力降低,患者年龄越大,发生药物热的频率越低,49岁及以下患者药物热发生率为18.7%,而7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8.8%。

        二、抗生素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药物热与变态反应有关。这种变态反应以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多见,也可能为Ⅱ型或Ⅳ型变态反应。

        1.药物热的发生率与抗生素的用量无线性关系;

        2.药物热与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无关,可表现为速发性,也可以是迟发的;

        3.药物热仅在少数病人产生药物热,可能与特异体质有关。

        三、抗生素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一般出现在投药后 7~14d ,短则1d(有人报告最短为1h),长则数周。热型大多为弛张热、稽留热,或微热。不伴皮疹者体温多于停药后2~3d内降至正常,皮疹严重者发热可持续较长时间。

        2.发疹:药物热伴发疹者过半数。皮疹可呈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3.肝、脾、淋巴结肿痛:少数病人伴肝脾肿大,系药物性脏器损伤的表现。淋巴结肿痛较常见,多为浅表性,易被发现,热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失。

        4.全身状况:如无严重的基础疾病,病人的一般情况常较好。发热时可有全身不适、畏寒、头痛、肌痛、关节痛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但精神状况相对较好。热退后上述症状消失。

        四、抗生素药物热的诊断

        抗生素药物热与细菌感染难以鉴别。抗生素药物热也无公认和完整的诊断标准可循。以下几点有助于确诊单纯性抗生素药物热:

        1.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于正常后再上升;

        2.病人体温增高,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显著,一般情况较好;

        3.感染灶已消失,多次血细菌培养阴性,且无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证据,无法进一步用感染性发热来解释;

        4.严重感染,经合理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改善,白细胞计数下降,但体温仍居高不下或比治疗前更高;

        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无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或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6.抗生素使用中无法用任何原因来解释当前的发热;

        7.试验性地停用抗生素后2~3天体温迅速趋于正常。

        其中,判别是否为单纯性药物热,最令人信服的依据莫过于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其它种种考虑有时显得多余,但停药前必须经多次血培养阴性,以除外严重感染。

        五、抗生素药物热需要治疗吗?

        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一般而言,患者的发热多在停药后的48~72小时消退,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或体内有明显药物蓄积者,停药至体温正常时间可能长达1周。

        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重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对酒精过敏者禁做酒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