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抗高血压药物的类别及特点

发布时间:2017-04-25 08:26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高血压 药物 来源:未知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 140毫米汞柱,舒张压 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病因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分类: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称为抗高血压药物(降压药)。由于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症状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目前,国际公认的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5大类:

 一、利尿类降血压药物:又称为 袢型速尿类 、 远曲小管型噻嗪类 、 集合管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类 降压药,如双氢氯噻嗪、吲哒帕胺等。

 利尿剂是最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又称为基础降血压药物。短期使用可以促进肾脏排出体内的钠盐和水分降低血容量,长期使用利尿剂还可以扩张血管,从而达到降低血压作用。由于利尿剂导致钾离子从尿液中丢失,因此,常在使用利尿剂的同时予以补钾制剂或同时服用保钾制剂。利尿剂更适合应用于老年人患者和有心衰或肾衰的高血压患者。

 利尿剂的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利尿剂可引起如下不良反应:

 1. 低钾血症:利尿剂在肾小管排钠的同时也可能因钾的排出增多而导致低钾,大剂量的利尿剂造成的低钾血症可致心脏骤停。

 2. 低钠血症:利尿剂引起的钠排出过多,可引起低血压或尿素氮升高,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3. 高尿酸血症:利尿后由于血容量降低,细胞外液浓缩,加大了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严重的高尿酸血症可导致急性痛风的发作。

 4. 高血糖和糖耐量降低:利尿剂可抑制胰岛素或肝的磷酸二酯酶的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和高胰岛素血症。

 5. 高胆固醇血症:利尿剂可使血清胆固醇水平增加5%~15%。

 二、钙通道阻滞剂(CCB)

 本来药物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而降血压。硝苯地平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短,已引起反射性心跳加快。而氨氯地平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本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也用于心绞痛,尤其是变异型心绞痛(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

 不良反应:

 1. 由于其扩血管作用可引起头痛和面部潮红。

 2. 反射性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

 3. 血管性水肿。

 4. 齿龈肥厚,多见于年轻患者。

 5. 个别药品可减弱心肌收缩,减慢心肌传导。

 6. 范例和胃肠道反应。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本类药物的元老卡托普利1981年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首先开发上市。

 本类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而血管紧张素Ⅱ可作用于AT1受体使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增加,故本类药物通过对动脉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

 适用于年轻人、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慢性肾脏疾病或糖尿病性肾病导致的蛋白尿患者以及服用其他药物出现较多副作用的患者。本类药物有降低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1.由于用药后,体内的缓激肽浓度升高,故易引起咳嗽。

 2.因影响局部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管性水肿。

 3.味觉异常。

 4.白细胞减少,可能为骨髓受抑制,导致骨髓供血减少所致。

 5.低血压。

 6.皮疹、口腔溃疡等。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本类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和坎地沙坦等。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可直接引起血管舒张、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合成及分泌减少等等,综合作用使血压下降。

 与ACEI类降压药相比,ARB类药物依从性好,咳嗽及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本类药的一大优点,但某些患者用药后仍可出现咳嗽及血管性水肿等;个别患者甚至可以出现肝毒性、高血糖、贫血、急性胰腺炎、味觉障碍、过敏性紫癜、胎儿毒性、非典型的皮下淋巴结增生、头痛、胃肠道反应等。

 四、血管扩张药物

 有肼屈嗪和硝普钠。肼屈嗪扩血管作用强,但由于容易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现已较少使用。硝普钠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需要紧急降血压的急诊病例,如高血压危象。

 五、肾上腺受体拮抗药

 (一) 1受体拮抗药

  1受体拮抗药又称为 唑嗪类 降压药,主要是选择性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后膜上的 1受体,对突触前膜上的 2受体无阻断作用,故较少引起反射性心跳加快。降血压起效快作用强,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首次用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 首剂现象 ,宜首次剂量减半。本类药物有哌唑嗪、布拉唑嗪、多沙唑嗪等。

 (二) 受体拮抗药

 又称为 洛尔类 降压药,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 受体拮抗药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纳多洛尔和美托洛尔等。

 本类药物口服起效缓慢、作用温和、疗效持久,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降血压作用机制可能是;

 1. 阻断心脏上的 1受体,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下降,输出量降低;

  1受体,肾素释放减少;

  2受体,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受体,使外周交感张力降低。

 不良反应包括:血脂升高、诱发支气管哮喘、诱发心衰、引起窦性心动过缓、降低肾脏血流量等。

 (三) 、 受体拮抗药

 本类药物能同时阻断 、 受体,临床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如拉贝洛尔、卡维地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