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胰岛素治疗,达标才是硬道理

发布时间:2017-04-11 08:15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胰岛素 达标 来源:未知

 我特别喜欢问那些打胰岛素的糖友:打了几年了?皮肤上有没有硬结? 对于那些患病只有两三年的糖友,我会问他们:血糖达标没?很喜欢打胰岛素吗?难道不想试试停了改成吃药吗? 那些习惯于到医院开了药就走的患者听了常常有些发愣,而我遭到拒绝的时候也是蛮多的。 不过,医生不问,患者更加不懂得要如何问。 我主动发问,是希望患者可以去思考一些问题: 1.治疗方案是可以变的吗? 2.用上了胰岛素还可以停掉吗? 3.


 我特别喜欢问那些打胰岛素的糖友:打了几年了?皮肤上有没有硬结?

 对于那些患病只有两三年的糖友,我会问他们:血糖达标没?很喜欢打胰岛素吗?难道不想试试停了改成吃药吗?

 那些习惯于到医院开了药就走的患者听了常常有些发愣,而我遭到拒绝的时候也是蛮多的。

 不过,医生不问,患者更加不懂得要如何问。

 我主动发问,是希望患者可以去思考一些问题:

1.治疗方案是可以变的吗?

2.用上了胰岛素还可以停掉吗?

3.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长期治疗?

4.使用胰岛素治疗到底是为了什么?

5.胰岛素治疗如何安全过渡到口服药治疗?

 ....

 我们一起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胰岛素是身体里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但你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治疗。

 通常来说,得病时间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不需要胰岛素长期治疗,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药物治疗,单纯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就能获得良好的血糖。

 即使血糖很高,如果自身的胰岛素水平也比较高,也可以尝试不使用胰岛素,单纯使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有些医院给糖友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不用任何药物的 自然疗法 ,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帮助糖友获得比较理想的血糖下降和维持。

为什么你被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这通常是因为你的血糖太高了。

 有个名词叫作 糖毒性 ,是血糖太高导致的。

 高血糖造成的 糖毒性 作用,会让分泌胰岛素的 细胞不工作,它不是死了,也不是被耗竭了,而是敏感性下降,不能做出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增加胰岛素分泌的反应。

 存在高血糖毒性的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接受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把血糖降低到接近正常的范围,自身 细胞功能就会逐渐恢复,重新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

 有些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会获得至少1年不用任何药物的缓解期。

 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于那些对糖尿病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糖友,或者是能够进行良好自我管理的糖友,或者是自身胰岛功能储备好的糖友。

但有些患者即使用了很长时间胰岛素,血糖还是很高。

为什么?

 这件事其实不是只发生在少数糖友身上。

 国内一个调查发现,使用胰岛素治疗的8万多糖友中,只有27%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的控制目标。

没有达标的患者高达73%!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可能很简单,就是医患双方没有在一开始就追求达标,错失了最容易达标的时机。

在糖尿病治疗中,血糖达标最重要。

 如果血糖不达标,无论多么努力,用了多少药物,也无论打了多少年的胰岛素,高血糖对身体的破坏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在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中,达标才是硬道理!

 多年的胰岛素治疗,如果不能让血糖达标,不能让自己脱离 糖毒性 的魔爪,即便不是白打,也是非常可惜。

 患者并非糖尿病专家,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醒悟这一点。

 糖尿病专家也并非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在三十多年之前才开始思考血糖达标的重要性,并且努力验证血糖达标带来的益处的。

 在这三十多年中,完成了很多大型研究,包括DCCT、UKPDS等。

 这些研究发现,在刚刚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就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血糖达标,可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这种降糖达标带来的良好结果可以持续几十年,被称为 代谢记忆效应 。

那么,已经错过了早达标的最佳时机,是否还要努力?

要努力

 。

 如果不努力控制,高血糖对身体的破坏只会越来越严重。

 这个道理跟吸烟一样。只要吸烟就会伤害身体,只要戒烟,这种伤害就终结了,但之前造成的伤害,还是存在的,需要慢慢恢复。

 此方面也获得了一些大型研究的证明,比如ADVANCE、ACCORD和VADT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在已经诊断10年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虽然降糖达标的好处没有那么显著,但仍然可以减少一些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什么有些患者已经很努力,血糖还是高?

 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治疗是一门技术。

 胰岛素剂量要及时调整,胰岛素注射方法要规范,注射部位要轮换,针头要适时更换,自身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要定期评估,发生低血糖时候要正确应对,感觉到饥饿不只是低血糖和加餐那么简单。

 这些环节中的技术问题。如果没有医疗团队的支持,患者常常很难独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