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关于“黎明现象”的简要小结

发布时间:2017-03-17 09:30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简要 小结 来源:未知

 黎明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 Schmidt 提出。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约4:00至8:00)出现高血糖或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一般建议将黎明现象的高血糖定义为当血浆葡萄糖水平高于夜间最低值至少10mg/dl或胰岛素需求量比夜间最低值增加20%。 流行病学 黎明现象无论在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频繁发生。文献报道,1型糖尿病患者中黎


  黎明现象 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 Schmidt 提出。 黎明现象 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约4:00至8:00)出现高血糖或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一般建议将 黎明现象 的高血糖定义为当血浆葡萄糖水平高于夜间最低值至少10mg/dl或胰岛素需求量比夜间最低值增加20%。

 流行病学

  黎明现象 无论在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频繁发生。文献报道,1型糖尿病患者中 黎明现象 的发生率为29%~91%,2型糖尿病患者中为6.0%~89.5%(由于试验条件和 黎明现象 定义不同,报道的数据有所差异)。

 血糖控制不佳与更高幅度和更多的 黎明现象 相关。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持续时间越长, 黎明现象 就越少;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 细胞功能越差,高血糖以及胰岛素治疗需要的持续时间越长,均促进 黎明现象 的发生。

 机制

 研究表明, 黎明现象 的发生与多种激素的昼夜节律有关。在黎明时分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同时肝葡萄糖生成增加和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是 黎明现象 的主要原因。多项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的 黎明现象 实际上与凌晨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关。夜间生长激素的大量分泌使肝和肌肉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因此产生了胰岛素需求量增加或早间高血糖的 黎明现象 。

 除了生长激素的影响外,糖尿病患者的 黎明现象 可能还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水平升高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水平降低有关。此外,有研究报道 黎明现象 和胰高糖素的过度分泌有关。

 影响因素

 老年糖尿病黎明现象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①胰岛功能进行性退变,或病程较长致傩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胰岛索受体或受体后缺陷,致晨时胰岛素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及胰升J血糖素)不平衡分泌,使晨时血糖高;②饮食控制欠佳,药物治疗剂量不足.血糖监测较为被动盲目,使夜问基础血糖一直持续呈高血糖状态,导致凌晨血糖更高;③升糖激素水平较早分泌;④清晨肝葡萄糖生成率增加,但周围组织葡萄糖利用障碍,导致葡萄糖清除率下降致 黎明现象 。

 诊断

 睡觉时血糖(10~11PM)以及清晨(2,4,8)测量血糖。 黎明现象 表现为4AM到8AM之间血糖突然升高,而外源性胰岛素作用在2AM到8AM作用缓慢,效果减弱(如表1),生长激素或IGF-1在诊断 黎明现象 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糖尿病 黎明现象 的鉴别诊断

  黎明现象 如出现在药物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应与Somogyi现象鉴别。虽然 黎明现象 与低血糖后高血糖现象(Somogyi现象)均表现为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的病因和机制不同,处理刚好相反,故需要仔细鉴别。若单凭症状难以区分,可以通过监测凌晨0:00~4:00的2~3次血糖识别。如监测到血糖偏低或低于正常值,或先出现低血糖,随后出现高血糖,则为Somgyi现象;如检测到的血糖升高或几次血糖值平稳,则为 黎明现象 。

 临床治疗

 ①一般治疗,加强糖尿病教育,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指导患者的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及改善和加深睡眠,及时调整患者的降糖剂(包括药物的种类、剂型、剂量);

 ②药物治疗,选择副作用小且发生低血糖概率较低的药物.年龄大于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半衰期短积蓄较少的药物。在胰岛索应用过程中。监测血糖;胰岛索应用以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较晚餐前皮注为好,同时将次日晨时中效胰岛素较晚餐前皮注为好,同时将次日晨时中效胰岛素提前注射半~1小时。以缩短患者高血糖持续时间;

 ③血糖监测,应常规检查午夜、凌晨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总结

 总而言之, 黎明现象 常见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显着影响,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控制 黎明现象 有重要意义。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有利于控制 黎明现象 和长期血糖的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