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2017 ISC】ARIC研究亚组: 基于社区人群的颅内微出血影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08 08:19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出血 研究 来源:未知

【2017 ISC】ARIC研究亚组: 基于社区人群的颅内微出血影像研究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崔梅 来源:壹生 日期:2017-03-07  有研究提示颅内微出血的位置可能和不同病理机制相关,脑叶微出血可能和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而深部微出血则可能提示存在高血压所致的血管玻璃样变。不同位置的微出血和哪些血管性危险因素相关,是否有其他影像学参数可以提示病理改变?


 有研究提示颅内微出血的位置可能和不同病理机制相关,脑叶微出血可能和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而深部微出血则可能提示存在高血压所致的血管玻璃样变。不同位置的微出血和哪些血管性危险因素相关,是否有其他影像学参数可以提示病理改变?

IMG_20170223_13380.jpg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梅奥临床中心的研究团队汇报了他们基于社区中老年人群的微出血影像研究结果。此研究数据来源于ARIC(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研究,是一项基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的前瞻性社区流调研究。此部分数据来源于接受第五次访视的人群,共完成MRI影像检查1726例。

 入组人群平均年龄= 76.3 5.3岁,40%为男性,27%为黑人。测定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微出血,梗死情况,白质高信号的定性分析以及AD特征区域(海马、海马旁回、内嗅皮层、顶叶、楔前叶)的脑容积、灰质体积、白质高信号体积的定量分析。ApoEε4等位基因情况进行了测定。根据微出血部位不同,将其分为脑叶和深部微出血两组。

 结果提示:24%的老年人群中存在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 CMBs),其中16%为脑叶CMBs,8%为深部CMBs。在血管性危险因素方面,与无微出血组相比,CMBs和年龄、性别(男性)、高血压、ApoEε4等位基因存在相关性,而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种族差异无关;在影像参数方面,与无微出血组相比,CMBs组有更大的白质高信号体积,更多的腔隙性梗死病灶和更小的灰质体积;深部CMBs与腔隙性梗死灶相关,而脑叶CMBs与AD特征区域脑容积下降和ApoEε4等位基因相关。

 研究提示:CMBs是老年人的常见血管病变。不同位置的CMBs可能和不同的发病机制相关。多种影像学参数测定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病理改变。在进一步的社区流调研究中,开展淀粉样蛋白PET显现,分析其与CMBs的关系,将带给我们更多提示。

 Ref:

 Jonathan Graff-Radford, Mayo Clinic, Rochester, MN; Jeannette Simino, Thomas H Mosley, Michael E Griswold, Univ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tr, Jackson, MS; Beverly G Windham, Univ of Mississippi Sch of Med, Jackson, MS; Rebecca F Gottesman, Albert R Sharrett, Marilyn Albert, Johns Hopkins, Baltimore, MD; Cliff R Jack, Kejal Kantarci, Prashanthi Vemuri, David S Knopman, Mayo Clinic, Rochester, MN. Prevalence and Distinct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ep Versus Lobar Cerebral Microbleed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