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你不可不知道的——降压药物8大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17-02-22 08:01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降压 你不 来源:未知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和ACEI/ARB等,这些药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系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就应用降压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8个问题进行了总结。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包括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和ACEI/ARB等,这些药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系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就应用降压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8个问题进行了总结。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引起的干咳

 ACEI可引起非特异性气道超反应性、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持续性干咳、水肿。其中咳嗽多发生于夜间,或于夜间或平卧时加重,尤其是妇女或非吸烟者。

 干咳和水肿是服用 ACEI 由缓激肽增加、P物质水平增高和刺激迷走C纤维所带来的副作用。血栓素拮抗剂、阿司匹林或铁剂能减少ACEI引起的咳嗽。对有干咳者给予硫酸亚铁 0.3 g,1 日 3 次,或以色甘酸钠气雾吸入,严重者以ARB 缬沙坦、氯沙坦替代治疗[1]。

 ACEI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联用可发生高钾血症并加剧肾衰竭,应避免用于肾功能不全者。ACEI一般不与保钾利尿剂合用,以免发生高钾血症。

2.肾毒性

 选用ACEI可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延缓肾功能减退。但应用 ACEI 和 ARB 者可出现快速、大幅度的血压下降或急性肾衰竭。因此,ACEI在重度肾功损害者中的使用应引起高度关注。国外文献和我国《ACEI在肾病中正确应用共识建议》[2]表明:用药初始2个月血肌酐可轻度上升(升幅 30%)不需停药,但如升幅为30%~50%,提示肾缺血,应停用ACEI或减量。若肾缺血被纠正且血肌酐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才可用ACEI。但双侧肾狭窄者禁用ACEI。

3.可使血压升高的药物[3]

 (1)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等,可引起水钠滞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或高血压危象。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体内升压系统,而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是体内降压系统,两者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机体的血压平衡。当长期大量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致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时,人体血压平衡便会失调,引起血压升高。

 (2)重组人促红素: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压升高,与红细胞生长过快、血黏度增加、末梢循环阻力增大有关。

 (3)减轻鼻充血剂:盐酸麻黄素、伪麻黄碱、萘甲唑啉、羟甲唑啉、抗感冒药复方制剂,可促使鼻黏膜血管收缩,缓解鼻塞,但在滴鼻时过量,易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4)抗肿瘤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索拉替尼、舒尼替尼等均可引起高血压,尤其是舒张压,发生率为17%左右。血压升高可能与药物减少肿瘤组织中血管形成的数量、破坏内皮细胞功能、改变 NO 的代谢有关。

 (5)抗菌药物: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呋喃唑酮等虽不直接引起血压升高,但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若与香蕉、牛肝、柑橘、菠萝、腊肉、红葡萄酒、啤酒等富含酪胺的食品同服,会使酪胺难以水解和灭活,蓄积以致刺激血管,使血压升高。

4.对性功能的影响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如氢氯噻嗪、普萘洛尔、可乐定、甲基多巴、依那普利、哌唑嗪、硝苯地平、肼屈嗪等可使患者性欲减退并发生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胍乙啶可抑制射精;甲基多巴长期服用可致男性乳房增大;利血平在停药后仍可出现阳痿、性欲减退;服用可乐定或甲基多巴常引起性欲减退。对长期应用者应规避或更换药品。

5.体位性低血压

 应用部分抗高血压药后由于阻滞交感神经功能,使血管无法立即收缩,直立时血液伴随重力作用而淤积在腹腔内脏及下肢血管,使血液不易到达大脑,引起暂时性脑部缺血而易跌到、眩晕。老年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抗高血压药有:

 (1)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六甲溴铵。

 (2) 受体阻滞药:哌唑嗪、多沙唑嗪、妥拉唑啉、乌拉地尔、酚妥拉明(注射)可出现首剂现象,尤其在服用 0.5-2 h 后最易发生,表现为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眩晕、晕厥等。 受体阻滞药中的阿替洛尔、卡维地洛等也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帕吉林。

 (4)交感神经递质耗竭剂:利血平可使神经末梢囊泡内神经递质逐渐减少或耗竭,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5)血管扩张剂:甲基多巴、硝普钠。

 (6)ACEI:福辛普利、赖诺普利等偶见体位性低血压、步履蹒跚、眩晕等。

 (7)利尿剂:由于利尿、血容量减少,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减弱血管收缩作用,诱发体位性低血压。

 为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需告诫患者在起床时宜缓慢,避免突然站立、站立后行走不宜过久,同时在服药后注意休息。

6.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

 应用抗高血压药治疗时,由于药物作用过强、降幅过大、速度过快,使人难以忍受,使原有的心、脑、肝、肾血管的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引起休克,造成心、脑、肾血管闭塞综合征。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最常见于脑出血、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的处理,在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损害时,血压急剧下降可影响脑组织灌流,加重脑缺血和脑水肿,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研究显示,血压下降幅度达到原血压 25%以上,即易出现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尤其在夜间人体血压处于低谷(在日间峰值基线降低 20%)和血液对组织灌注不足(尤其是舒张压低),则易出现由脑供血不全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人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需综合考虑选药。对老年人将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较困难,舒张压降至70 mm Hg以下可能存在脑梗死风险。建议老年人收缩压目标为150 mm 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7.叶酸的补充

 依据国内外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分析,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能使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下降超过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 25%。因此,对于伴同型半胱氨酸血升高的高血压者,需同时考虑控制血压和同型单胱氨酸血水平,适量补充叶酸与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4]。

8.尽早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与单一应用抗高血压药相比,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更显著地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5]。他汀类药在调节血脂之外,还可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逆转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