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压床病人——医院不得不承受之重

发布时间:2014-07-26 20:36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医院 出院 之重病人 永康 来源:环球医学

已经达到出院标准,却因为非医疗的原因而拒绝出院的 压床病人 ,成了令很多医院头疼的难题。这样的 压床病人 有很多很多。面对 压床病人 ,谁都无可奈何。 压床病人 谁负责?

八旬老人在精神病院生活34年

不出意外,83岁的老姚将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作为永康市第三人民医院最 资深 的病人,老姚已经在这个精神病专科医院生活了34年,而这个医院的建院时间不过39年。

据统计,在永康三院,像老姚一样,住院超过1年的病人近60个。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早已经过治疗达到出院标准,但因为各种原因,却始终占着病床,滞留医院。

一边是被家人遗忘的压床病人,回不了家;一边是更多的病人在排队,这成了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

在永康三院,没有人不知道老姚。他比病区所有医护人员的资历都要老。

老姚是因为精神分裂症住院的。但他一直保持着当年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锻炼身体、洗一次冷水澡。

年轻时,老姚个性很强,在医院动不动就和人打架。随着年纪变大,老姚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温和。现在的老姚,耳朵背了,牙齿也没剩下几颗。为了照顾他,午饭时,医院会专门煮一碗很烂的面条,里面还会加一个鸡蛋。

应蓉蓉是老姚所在三病区的护士长。她说,老姚在这里并不愁吃穿。他的单位会发退休金,够在医院开支;他没有妻子儿女,两个侄子会不时来看他。 按照老姚的状况,完全可以接回去安享晚年。 应蓉蓉说。

据统计,在永康三院,常规住院病人大约50人,像老姚一样长期呆在医院的有13人。其中,超过1年的有13人,超过3年的有4人。

在永康三院,还有一幢自成一体的小院子。院子有600平米,一面是围墙,其他3面是二层楼房。这里是永康市重度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所在地,47名男性精神病患者就住在这里。

一般,进入托养中心的患者需要符合几个条件,比如重度精神残疾,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等,具体名单需要经过残联确定。

每天上午8点半到10点半,是他们参加康复治疗时间,大部分时间老吕都坐在阅览室看书。老吕今年47岁,托管中心2011年成立时,他就在了,在这些人里,他学历最高,他是读研期间,发病辍学的。

托养中心护士长曹海鹰说,老吕患的是精神分裂症,状况还算好。只是情感比较淡薄,参加社会活动少,很少融入其他室友。他没有直系亲属,送进来后,平时看他的人也不多。

在托养中心副主任医师夏勇军看来,老吕和托养中心的大部分病人一样,都符合出院指征。

难题:低流动性vs床位紧张

他们大部分是慢性衰退型精神分裂症,其他是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也就是痴呆,治不好的。 夏勇军说,按照托养政策,当托养病人病情稳定或年龄超过60岁时,可以解除托养,回归社会、家庭。

正常情况下,被托养的病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情就会稳定下来,这个时候,只要家属把人接回去,尽心照顾,定时定量服药即可。

但实际上,托养中心成立4年来,流动的患者数量仅六七个, 真正状况好转,家属来接回去的只有1个。 其他大部分是因为疾病,或死亡而离开的。

一边是低流动性,一边是更多的患者在等床位。

目前,永康托养中心总共62个床位都是满员。据永康残联的统计,2014年,永康享受托养政策的重度残疾人超过了850名。其中,享受集中托养的120多个,其他都是居家托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集中托养点,就在永康三院。

对于集中托养来说,床位是一直缺的。有些没有排到集中托养的,只好先采取居家托养的方式。按照政策,居家托养也有补助,但今年有十几个人宁愿放弃这个补助,排队等待集中托养的床位。 永康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集中托养的床位即便再增加50个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毕竟,这种方式对病人的恢复,效果要好很多。

建议:建立亲属定期探视制度

在曹海鹰看来,托养病人流动性差,既有相关政策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家庭责任心缺失。

据了解,目前托养政策中,虽然规定了达到一定条件可以解除托养,但如何解除却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如果家属拒绝接回病人,医院也没有办法, 我们有规定,病人如果出院,一定要家属来接。家属不接,出于人道主义,也不能直接把人扔在家门口。

曹海鹰说,家属拒绝接收病人,常用的理由是:在家里没人管,又发病犯事怎么办?实的原因则是把病人接回家,意味着要多一个劳动力去看护他,而在托养中心,不用花多少钱,患者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照顾。

据残联介绍,现在享受集中托养政策的病人,每人每年财政会补贴1万5千元。一般情况下,患者只需要另付些伙食费就可以了。

现在,托养中心的条件普遍都不错。比如,永康三院托养中心,除了有专门医护人员,还有健身房、阅览室、卡拉OK房、手工制作房等配套设施。

发达国家白天托养,晚上由家属接回家。在中国,则成了全托。 夏勇军说,这有点变味。

因为家属不愿接人,很多 压床病人 都处于亲情缺乏的境地。在托养中心登记的探视表里,大部分家属探视的频率是两到三个月一次。只有六七个家属,一两个星期探视一次。这些病人长期呆在托养中心,社会功能会衰退,人变得呆滞,也容易出现躯体疾病。如今,托养中心每天都组织病人做一些恢复活动。比如做些零工,发代金券去超市买东西等,以减缓社会功能衰退。

今年4月份,永康三院曾向主管部门建议,建立家属定期探视制度, 这不仅有利于病人恢复,也有助于维护病人和亲属之间的感情。

去年,南京一家福利院规定,如果老人要入住养老院,子女必须至少一个月来看望老人一次。做不到这样的承诺,福利院就会拒绝老人入住。1年试行以来,福利院评估了300个老人的家庭,最后有10%的老人被拒收。而且,在收预付款时,福利院一次最多收一两个月,目的也是为了让子女来缴费时,多看望老人。

另外,广州一家老年公寓推出了《亲情协议》,提醒子女尽孝。不常探望的父母,院方会通过短信、电话、电邮等方式,不停发出 快来看老人 的温馨提示。

压床病人 并非医院负担

医院资源配备有一定的限度,在总量不变的语境下,该出院的病人不出院占坑占位,其他病人住院就要受到牵制,一边是该腾位的不让位,一边是该入院的入不了院,人为加剧了 看病难 。

也许有人会说,强行对该出院者采取措施让其出院,难度相当大。想不出院者总能找出种种理由,找出个小毛病要求继续住院治疗也无法拒绝。再则,其不去办理出院手续,谁又还能将其赶出去?解决 压床病人 问题靠硬显然缺乏人性化。

压床病人 一般情况下不会赖账,该交的费用照交,经济承受能力不是大问题,其看中的是医院养老的优势。为此不妨因势利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医院附办养老机构。医院办养老,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老年人不论是大病小病,不出院门就可以解决,老年人在此养老,既能享受到其他养老院的待遇,又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而从医院来说,增设养老院不仅增强了公益性,而且也开拓出另一条产业渠道,可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医院有了养老机构,哪个还会去 压床 ,从而又能完好解决 压床病人 问题。

压床病人 从某种角度看,折射出养老困境,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去化解?不能靠外力,只能是内部进行消化。医院办养老机构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更为贴切,现今一些医院进行了探索和试点,期待这一新兴的养老机构能全面普开。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