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腹泻3月、发热盗汗2月余的诊治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4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阿米巴痢疾 来源:临床消化病杂志


【病例资料】

患者,女,27岁。主诉:腹泻3月,发热盗汗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月前无诱因出现腹泻,3~4次/d,为黄色稀水或糊状便,偶有黏液,伴脐周、右侧腹闷痛。在当地医院药物治疗(药物名称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2月前出现低热,多于午后出现,体温波动于37.4~38.0℃,夜间盗汗、乏力、纳差、消瘦,行PPD试验强阳性,当地医院考虑肠结核可能,于2012年4月11日开始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后减为“异烟肼+利福平”治疗,持续近2月。后患者时有高热,并出现口腔多发溃疡。就诊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拟诊为“白塞氏病”,予加用“泼尼松15mg qd”口服治疗1月。患者仍有间断发热,体温达39.0℃。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10kg左右。

【既往】体健,平素易发口腔溃疡,较难愈合,月经停经数月。于2012年5月20日来本院住院诊治。

【入院查体】

T:36.4℃,P:102次/min,R:18次/minBP:107/73mmHg。神志清楚,轻度贫血外观,体型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脐周、右侧腹压痛,无反跳痛,余体检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109g/L;血生化:球蛋白37.0g/L,总胆固醇5.76mmol/L;超敏C反应蛋白84.4mg/L;血沉:86~95mm/h;PPD:强阳性;

行胶囊内镜检查见空肠回肠多发溃疡

经肛小肠镜进入回肠末端约20cm。回肠末段充血、水肿明显,接触易出血,见多发0.3×0.4~0.8×1cm浅溃疡,溃疡边检5块。距肛门口20cm到回盲部,见多发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态不规则溃疡,部分溃疡边缘呈结节样改变,病变呈跳跃性分布,溃疡间黏膜正常病理提示:回肠末段、升结肠、乙状结肠黏膜重度慢性炎症,急性活动(中度)伴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及炎性坏死,可见小血管炎及肉芽肿。

超声肠镜:结肠黏膜层次清晰,全层略增厚,黏膜下层偏高回声,增厚较明显,固有肌层受累,符合克罗恩病超声镜下表现,不符合淋巴瘤表现建议进一步排除白塞氏病、克罗恩病和肠结核。免疫组化排除淋巴瘤、寄生虫、特殊感染

【诊断分析】:

①克罗恩病:支持点:病理肉芽肿,小肠、结肠溃疡呈跳跃性分布。不支持点:溃疡不典型。

②白塞氏病:支持点:反复口腔溃疡,病理有小血管炎,肠道溃疡,球蛋白升高。不支持点:无外阴溃疡,针刺反应阴性,无眼部病变表现,无皮肤病变,蛋白电泳γ球蛋白无升高。

③淋巴瘤:无淋巴瘤证据(淋巴结无肿大,LDH无升高,骨髓穿刺、血液学检查、病理免疫组化不支持)

④肠结核:支持点:PPD强阳性,发热,月经停经,结核中毒症状明显。不支持点:抗结核治疗无效,肠道改变不典型。⑤特殊感染;无支持依据(病原学、血象不支持)。

根据上述检查及分析结果,开始按克罗恩病进行治疗,开始时使用甲基强的松龙60mg/d,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左氧氟沙星0.6g,qd,静脉滴注,5d后改为强的松50mg,qd持续2月,左氧氟沙星0.2g,qd,共2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消失,饮食食欲可,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1月后改为硫唑嘌啉维持治疗至今,一般情况良好,恢复工作。近日再次复查结肠镜,肠道溃疡基本消失。

【讨论】

本病例中,患者呈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为主要表现,伴有盗汗、停经和口腔溃疡等特点,与多种疾病症状交叉重叠,曾一度误诊为肠结核和白塞氏病,抗结核及小剂量激素治疗均无效,这也给后续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经过EUS检查分析其图像特点,并经慎重分析讨论其临床特点,诊断考虑为不典型的克罗恩病,经过系统规律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再次复查结肠镜明显恢复。从中可以体会,面对某些疾病,其临床表现不特异,不规范治疗的干扰,我们只有仔细分析,借助EUS等内镜协助诊断,并规范系统治疗,才能提高不典型疾病的诊断率和认识。

在肠道诸多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TB)与克罗恩病(CD)是重要的两大疾病,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检查都十分相似。CD误诊为TB者可高达65%;TB术前确诊率38%,CD仅为18%。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肠内外的并发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能区分胃肠道腔壁的各层结构,可以显示病变与腔壁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其邻近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定优势。

目前CD诊断标准;①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②铺路石样表现和纵行溃疡;③全壁性炎症病变;④非干酪样肉芽肿;⑤裂沟、瘘管;⑥肛门部病变,(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排除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以及白塞病等)。具有要点的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6中任何一项可确诊;具有第4点者,只要加上1、2、3中任何两项可确诊。

TB诊断:符合以下任何1条标准即可确诊: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病变组织病理切片找到结核菌,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菌阳性,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有典型结核改变、肠外找到结核灶、抗结核试验治疗6周病情有改善者,便可做出临床诊断。

本病例患者因镜下表现不典型,有结核病表现,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近2月,但因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用药2周后改为两联治疗,这对我们确定抗结核治疗的疗效产生了疑问,这也提示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问题仍是临床难点问题,因此从超声内镜镜下特点出发,可作为一种疾病鉴别诊断的新的尝试。

肠道淋巴瘤、肠道白塞氏病与克罗恩病不典型病例鉴别困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结果,肠道淋巴瘤的确诊还需加做免疫组化。此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与其他疾病临床表现相似,病理无特异性改变,仅凭临床表现及病理无法完成诊断。借助辅助如超声内镜(EUS),成为此病例诊断关键环节。因此,在一些疾病诊断缺乏特异性,经过相应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时,超声内镜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鉴别手段。本例通过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考虑为克罗恩病,且按克罗恩病治疗效果良好。

病例来源:临床消化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