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疗指南 > 骨科疾病 >

心得:8年骨科SCI杂志征途—从author到guest editor

发布时间:2015-04-04 21:27 类别:骨科疾病 标签:骨科 同道 西京 杂志 来源:丁香园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海强,现为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医院脊柱外科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5年。第四军医大学首批本科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届西京十佳青年,西京青年英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曾赴香港大学矫形与创伤外科学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Princess Alexrandra Hospital脊柱外科研修。SCI杂志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Guest Editor;PLoS One,Eur Spine J,Sci World J,Connective Tissue Res审稿人。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国际高水平SCI英文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4篇(影响因子7分以上2篇),影响因子合计为65。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发表在J Pathology上的文章,截止目前已被J Clin Invest,Mol Cell, Nucleic Acids Res, Oncotarget, Clin Exp Pharmacol P, Mol Pharmaceut等权威杂志引用40余次。

2014年参编国际英文原版专著《The Cervical Spine》。副主编国际骨科名著《骨科检查评估》专著,参编《坎贝尔骨科手术学》、《AO脊柱手册》、《运动医学分册》专著。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以下内容,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随着2015年新年的到来,我作为丁香园的一名兼职编辑,同时也是国内知名高校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受骨科频道版主的邀请,对骨科SCI杂志的心得作一总结。

从自己的第一篇SCI文章发表,至今8年,已累计发表SCI文章2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而我自己,从最初的author,成长为今天Eur Spine J,PLoS One,Connective Tissue Res,Sci World J,J Orthop Surg Res等杂志的reviewer,成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Curr Stem Cell Res T杂志的guest editor,并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7项。

我愿将我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分享给在SCI、国科金及临床与科研征途中奋进的研究生们、同道们,希望大家端正身心,奋发向上,天道酬勤,与君共勉!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成长历程,与丁香园论坛(外文杂志投稿和交流板块)密不可分,与身边科室老师们的感召及榜样力量密不可分,与国内外同道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与所辅导的研究生、指导的本科生的支持密不可分,当然也有自身的一点点努力。

2007年时,作为一名骨科临床工作多年的高年资医生,习惯了当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发表中华牌杂志即为top的思惟,对SCI杂志是啥东东,一窍不通。基于自己当年英语很优秀的底子,我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利用业余时间,着手写出自己的第一篇SCI,以现在的写作水平,当年的写作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虚心找人修改,并一点一滴学习投稿系统如何投稿(现在对此比较精到,目前集SCI投稿、审稿、编辑于一身的系统多为Editorial Manager或ScholarOne),完成了J Pediatric Orthop的投稿,1个月后major revision,认真并逐字修改,特别是对每个reviewer提出的问题,都礼貌的加以回复,修回后很快minor revision,再次修回即接受。接受函中,Editor特别提到,我们的article对该领域是个重要的contribution。

在当年,为科室为数不多的SCI文章,还是比较激动,当年的奖励政策可是1分不少大洋啊,不像现在,5分以上才有奖励。发过几篇1、2分的SCI杂志后,开始关注5分的瓶颈,怎奈骨科类的SCI杂志分值普遍偏低,临床类的很难突破,只有朝高精尖的分子及基因方向努力。

2008年考博,以总分第一、英语70多分的成绩考取博士,之后又蒙老师恩泽,出得国门,在国外,静下心来,潜心思考。白天参观手术,晚上简单吃过饭后,即到学习室,下载、阅读了相关文献,现在回想起来,阅读的文献也有一、二百篇吧,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之研究现状了然于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会了Endnote的使用,方便的管理了参考文献(这一点很重要,写作时可以做到边写边insert文献,需要改投杂志,只需简单切换一下style即可)。

回国后,与基础研究的好朋友深入探讨,大冬天,一起散步,探讨,总算有了好的起点很高的切入点,第一次撰写国科金青年基金并一举拿下。带领一名博士、一名硕士,每天早上碰头商量,总结。

比对能做芯片的、可信度高的公司,收集图片、分析数据,辛苦的完成整体实验,选杂志、投递、被拒、再改、再投、再次被拒(此过程经历了大半年),终于、终于盼到了7分多的杂志major revision,抓住此机会,认真、点对点的回复reviewer,引用文献支持自己的回复,reply letter长于文章的长度,修回后很快迎来了Accept。

对我自身,是个breakthrough,该过程,虽然历尽艰辛,但值得回味,毕竟自己不曾虚度三年博士时间。记得Ann Rheum Dis历时3个月而据稿,记得Arthritis Rheum历时3个月而据稿,一次次,算作磨练吧。幸好有老母亲和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让我一次次坚强的熬过来。

作为外科医生,体会深刻,手术还是很happy,虽然有风险,但手术完一台,即完一台。而科研,文章不发出来,该研究即不算结束。不论外科医生,还是科研工作者,要做到精到,实属不易。

该文章发表后,有段时间休整,适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了青年-面上延续项目(真是天道酬勤),我凭借多篇SCI获得了首批青年-面上延续项目资助(因果不虚,有付出的因,才有收获的果)。

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辅导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发表SCI,全程指点他们如何投、如何回复审稿人等,并将自己总结的相关SCI杂志加以分类,创立了SCI智能选刊系统软件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授与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多个SCI杂志发来邮件,邀请我作guest editor,选择了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接近3分,投过去CV及publication list,获得approval。

目前已邀请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等多名PI为该issue撰稿,即将完成该issue的组稿工作。并研发了多项专利,多为骨科创新手术器械,我想与同道们分享的是,抱着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心愿,真的会有很多好的想法。

值此2015年新年来临之际,我将上述心得奉献给有志于为科研、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道们,奉献给在征途不同阶段的同道们,希望各位同道皆能静下心来,认真、踏实的学习,定能有所建树,也乐于为大家排疑解惑。

【Acknowledgement】The main text is dedicated to my mother, my wife and my daughter; to my mentors and colleagues in my dapartment and my friends. In particular, I want to thank my family for giving me immense love, always supporting me for hard work,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scenarios, no matter in prosperity and in adversity, day and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