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卒中溶栓哪家强?

发布时间:2017-06-03 09:38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溶栓 哪家 来源:未知

 替奈普酶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变异体,具有溶解血栓的功效。在2017年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2017)上,研究者公布了一项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对照研究NOR-TEST研究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对比两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药物的研究。 来自挪威海于克兰大学医院的Nicola Logallo在报告中指出,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半衰期更长,对纤维蛋白特异性更强的特性


 替奈普酶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变异体,具有溶解血栓的功效。在2017年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2017)上,研究者公布了一项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对照研究 NOR-TEST研究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对比两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药物的研究。

 来自挪威海于克兰大学医院的Nicola Logallo在报告中指出,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半衰期更长,对纤维蛋白特异性更强的特性,并且可以单次推注给药。这种特性使得替奈普酶的使用更为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无需在推注后连续输注,因而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了充分的药量。

 研究者称,此前针对这两种药物的对照研究显示出了不同的结果。在早期的替奈普酶剂量范围研究中,0.4 mg/kg剂量的替奈普酶便可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随后使用更低剂量的替奈普酶的研究表明,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效果是相似的。不过,目前相关的研究数据仍然较少,并且患者的选择上并不随机。

 相比之下,NOR-TEST研究是一项实用的多中心第3期临床研究,并且招募了符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标准的所有患者,因此研究的结果应当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群。

研究回顾

 研究者指出,由于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0.4 mg/kg的替奈普酶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溶栓作用,在NOR-TEST研究设计中,将替奈普酶的剂量设定为0.4 mg/kg的高剂量,并仔细监测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共纳入了1107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发作4.5小时内,随机被分配至替奈普酶(0.4 mg/kg推注)组和阿替普酶(0.9 mg/kg输注)组。研究排除了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和卒中前改良Rankin评分(mRS)为3分或更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个月时的良好预后(mRS评分为0~1分),次要终点为24小时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通过NIHSS评分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任何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也无差异(详见下表)。

 Logallo博士指出,两组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入组患者基线时的NIHSS评分较低。患者的卒中症状较轻,因此溶栓时没有很高的脑出血风险。

研究评论

 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大学Andrew Demchuk医生对此评论称,0.4 mg/kg替奈普酶和0.9 mg/kg标准剂量阿替普酶之间的差距似乎真的很小。不过,更多的细节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例如mRS评分在结果中的分布情况,因此需要等待研究正式见刊之后再对数据进行慢慢消化。

 此外,目前还有其他关于替奈普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人们认为低剂量替奈普酶会更加安全,但低剂量是否有足够的功效这一点目前仍不清楚。成本效益问题同样应当考虑在内,在某些国家,替奈普酶较阿替普酶更便宜,对于这些地区,替奈普酶可能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选择。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Yvo Roos教授则指出,在现在的血管内治疗新时代,单次推注溶栓药物这一点非常吸引人。为了将患者转运到综合性脑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在转运的过程中,患者必须在救护车上挂阿替普酶的点滴,相比之下,单次推注溶栓剂显然更为方便。

 如果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疗效相当,那么单次推注的剂型也是选择替奈普酶的一种驱动力。Roos教授表示,目前他仍在等待其他与替奈普酶有关的研究报道,然后才能做出决定。如果进一步的试验证实了这一结果,那么他将很乐意从阿替普酶改为使用替奈普酶。